首页 > 网站排行榜 > 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

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

别名:-

类型:教育考试 教育文化

地区:四川 攀枝花

更新时间:2015-12-24

-
得分
97495
国内总榜
3112
四川
16002
教育文化

关键词

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

网站描述

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从1965到2009,历经四十五载的艰苦奋斗,教育在攀枝花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谱写了尊师重教的壮丽华章。

网站详细

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概况

从1965到2009,历经四十五载的艰苦奋斗,教育在攀枝花市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谱写了尊师重教的壮丽华章。

攀枝花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点低,发展快,前景广阔。

1965年我市开发建设时,只有农村小学140所,农村中学1所,规模都很小,在校学生共7200余人,教职工43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8%,9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是文盲。

四十五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具有攀枝花特点的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园)共550所,其中普通中小学364所(完全中学6所、高级中学4所、单设初级中学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6所、小学299所),幼儿园17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大学3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全市有普通中小学在校生166 273人(小学生98 729人、初中生49 007人、高中生18 53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 79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751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1395人,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24 103人(普通高等教育13 765人、高等职业教育6823人、成人高等教育3515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15 452人(中小学10964人、幼儿园1995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19人、高等教育学校1674人),其中专任教师12 395人(中小学9736人、幼儿园104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16人、高等教育学校1099人)。社会力量办学159所,在校生21910人,毕业生8739(含结业)人,招生人数10794人;教职工1263人,其中专任教师855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攀枝花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任重而道远。全市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攀枝花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正在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

攀枝花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今后五年,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五年,也是我市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强市关键的五年。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市政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十一五”教育专项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发展,为攀枝花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687所,其中幼儿园159所,普通中小学515所(小学4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1所、初级中学34所、普通高中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

1.幼儿教育

2005年,全市在园幼儿达到29179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3.97%,比“九五”末提高了10.17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70%的目标高出3.97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入园率达94.6%,农村入园率达59.4%。

2.义务教育

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143447人,其中小学99867人,初中43580人。全市小学辍学率下降到0.17%,比“九五”末下降0.29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十五”计划1%的目标;全市初中入学率达到99.3%,比“九五”末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初中辍学率下降到0.87%,比“九五”末下降1.1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初中辍学率下降到1.56%,比“九五”末下降了2.52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3%的目标低1.44个百分点,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十五”期间,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2%,比“九五”末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和农村分别达到97.6%和89.1%,分别比“十五”计划城区90%、农村80%的目标高出7.6个、9.1个百分点。截止2005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交借读费的人数已达到8842人,其中小学6056人,初中2786人。

3.高中阶段教育

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5335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4274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达5.5:4.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达84.8%,比“九五”末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80%的目标高出4.8个百分点,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7103人,比“九五”末增加一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8199人,比“九五”末增加8.9个百分点。市三中、市七中(原攀钢一中)和市十五中(原攀钢五中)分别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经贸旅游学校创建为省级重点中专。

4.高等教育

2005年,全市各类高等教育招生6555人,比“九五”末有所增长,其中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招生4372人,比“九五”末增加2312人,成人高校招生2183人,比“九五”末减少2304人;各类高校在校生(不含自考)22120人,比“九五”末增长了140%;另有自学考试在籍学生67773人。2001年,攀枝花大学由专科升为本科,并更名为攀枝花学院,200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对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授予了学士学位;2001年,攀钢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

5.成人教育

五年来,进一步巩固了“扫盲”成果,全市城乡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开展了凉山自发迁居移民集中安置点青壮年的扫盲工作,非文盲率达到80%。到2005年,全市共有12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校(站、点),参加学历教育大专以上层次学员近50000人,全市各县(区)乡(镇)建立规范化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44所,农村劳动力接受50个学时培训面平均每年保持在25000人,占应参加培训的40%左右。

6.教师队伍

2005年,全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66%、98.34%、91.13%,分别比“九五”末提高了1.76、8.84、10.33个百分点;小学教师中68.19%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层次;初中教师中54.46%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1%。

7.教育科研

五年来,我市共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课题124项,有78项课题结题。在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有9项教育教学成果获省政府第三届教学成果奖,有25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市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奖。在各类评奖中,有1500余人获全国、省、市教师论文评选奖,有200余名教师获全国、省、市优质课评比、技能大赛、课件制作奖。

8、教育经费与办学条件

五年来,教育经费投入164078.8万元,比“九五”期间的65300万元增长150%。2004-2005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共投入资金4300万元,“两免”与“一补”受助学生分别达到210403人次与55692人次。2002-2005年投入“攀枝花市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项目补助资金1350万元。“十五”期间,用于新建、扩建、改建校舍共投入资金20835.9万元。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逐年增长的要求,基本实现“三个增长”。

五年来,新增校园网17所、网络教室107间和计算机4090台;按标准装备计算机学校104所,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26个;按2000年《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装备学校20所。市三中、市七中、市十五中创建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十五”期间,全市地方学校共新建、扩建、改建校舍面积23.9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舍、场地、绿化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9.勤工俭学

2005年,全市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的学校达324所,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劳动29万人次。五年来,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总产值达到46999万元,纯收入6912万元,勤工俭学纯收入用于补充教育经费总数达到4685万元。

10.教育质量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断落实,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科研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创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3个。

智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习方法得到改进;初中毕业生普遍开展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全市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被高等院校录取的比例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来,参加普通高考人数20039人,上线9616人,高校录取14629人,人民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得到较好满足。

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迈上新台阶。2001-2003年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9%;2004年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71%,达标率95.3%;学生体育运动成绩逐年提高。学校卫生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常见病和突发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卫生习惯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成果突出,市二十中小学、市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被命名为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校园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师生艺术欣赏力和表现力进一步提高。

11.办学体制

以中央在攀企业和下放企业办中小学“十五”期末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为标志,企业办中小学已完成历史使命。以市劳动局所属市高级技工学校并入攀枝花学院、市政府所属人民街幼儿园及市建设局所属市建筑工程学校移交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等工作圆满完成为标志,基本理顺了我市办学管理体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我市教育整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距离“建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还存在差距,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制约着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主要体现于城乡之间、城区地方与企业之间、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育管理水平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全市教育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建教育强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重点

1.强力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九”水平。东、西区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双高普九”;加大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的教学设备设施投入,整合乡(镇)区划调整后学校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2.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力度,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稳步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整合城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保持合理比例。

(三)主要目标

1.幼儿教育

到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5%,其中东、西区分别达到100%和90%,农村县(区)达到60%;全市学前1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其中东、西区分别达到100%和95%,农村县(区)达到85%;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全市建设10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1所办园条件完备、办园水平较高的乡(镇)中心示范幼儿园。

2.义务教育

“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市级示范性小学和示范性初中。

到2007年,东、西区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双高普九”。

到2010年,农村县(区)达到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标准。除依法办理缓学或免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外,小学、初中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0%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以内;小学、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以上。

城区政府所在地的普通学校根据需要附设特教班,农村县(区)建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网络(中心)。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省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举办高中阶段教育。

农村县(区)各办好一所民族寄宿制初中,其办学规模每个年级达到8个班以上,学校管理、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处于当地先进行列。

3.高中阶段教育

(1)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7000人左右。现有2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所学校年招生达到20个班规模。县(区)各建成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其中城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所学校年招生达到14-16个班规模,农村县(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所学校年招生达到20个班规模。市民族中学高中年招生达到10个班规模。

(2)中等职业教育

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未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专业1—2个;创建2—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3个省级示范性重点专业;建成满足需要的高水平共享共用实习实训基地2—3个;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新的增量。

4.高等教育

到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5万人左右(攀枝花学院普通本专科1.6万人、研究生500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普通高职5000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1.4万人),学科和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教师队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现代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把攀枝花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完善、学科特色鲜明、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市综合实力重要组成力量和川西南、滇西北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努力把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突出、专业针对性强、师资队伍精良、实训设施先进的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攀钢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

5.成人教育

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2006年底以前,市上和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分别建立起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新增劳动力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城镇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的职教中心。市职教中心设在市经贸旅游学校。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新增劳动力培训和城镇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等2万人以上。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优势,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把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办成成人继续教育的基地、服务社区教育的窗口。

继续巩固提高我市高标准扫盲工作成果,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完成已安置凉山自发迁居移民新增文盲的扫除工作。

6.办学条件

(1)教学场地

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在校生预计增加16200人,达到17600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预计增加5800人,达到106700人;初中在校生预计增加7800人,达到5000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预计增加2600人,达到19300人。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在城区改造、新区开发和县、乡(镇)区划调整时,要结合学生生源的变化情况,把学校建设与发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规定划拨所需土地,扩建或新建学校。

(2)教育技术装备

“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学理科和小学自然、数学教学仪器、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学科器材、设备、设施以及学校图书室、卫生室器械与设备的配备,按照省教育厅拟颁发的新的《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逐步配齐达标。全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软件的配备,按照2001年颁发的《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软件配备基本标准》的要求,逐步配齐达标。到2010年,所有城市中小学,90%的农村中小学(中心校以上),85%的村小达到上述标准。

到2007年,攀枝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到2010年,全市所有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具备计算机网络教室,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建多媒体演播教室30个,有条件的村小建教师计算机备课室和多媒体演播室;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实验教学示范学校3-5所,市级10-15所。大力加强攀枝花市教育城域网和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全市教育资源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和教育信息发布中心。

三、“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做好“两免一补”工作,提高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做到“六个确保”,即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生公用经费落实,确保教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解决好,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确保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教育。继续实施“攀枝花市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加大教育的社会融资力度,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教育,科学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教育贷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保障资金安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努力推进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1.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区)人民政府统筹发展本地教育的职责和义务,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尽的责任,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重的原则,努力促进民办教育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大力发展民办幼儿教育、民办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培训,积极落实民办教育的各种政策,进一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体制。

3.积极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基础教育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体制,构建起为农村学校实施劳动与素质教育提供载体的基地网络体系、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质供应的市场消费体系、为师生生活提供后勤保障的服务体系和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安全防范的风险分散体系。农村学校开展好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勤工俭学活动,城镇学校开展好以发展三产业和后勤保障服务为重点的校办产业经济活动。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责任制,实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责任追究制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坚持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及师德标兵、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

2.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坚持教师持证上岗,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管理”的教师聘用制度,加强教师聘后管理,把教师的师德建设、考核评优、继续教育等制度与推行聘用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逐步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3.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为骨干教师和校长的成长搭建平台。到2010年,我市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

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凡城区(含县城)中小学2000年以后新聘任的教师,一般应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年。城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在同一学校任教(任职)满9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校长),一般应在同层次学校间进行交流轮换,对年龄男满50岁、女满45岁的教师(校长)可不纳入交流轮换范围。交流轮换的区域范围原则上控制在本乡镇内。鼓励城区教师在编制、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农村学校服务。建立“校对校”、“师对师”的城镇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教育培训和学历层次提高工作,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196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分别全部达到大专、本科学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40%。继续实施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4321”工程。加快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法纪教育,完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科研体系,不断增强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风气全面形成。“十一五”期间,力争再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所,省级校风示范学校保持在20所,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发展到100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达到县(区)级校风示范学校标准。

3.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管理六个具体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突出做好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缩小农村与城区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

4.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教育课程。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优良率达到60%以上,优秀率达到20%,体育竞技水平逐步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体育活动基地5—10个,每年创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命名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建成艺术教育活动基地5—10个,新创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2—3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8所。按照中小学食堂分级量化标准,农村中小学食堂达到C级以上标准,城镇中小学达到B级以上标准。

(五)切实强化教育科研,大力推动“科研兴教”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性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服务性作用。加强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科学论证及科学决策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学校教科室为中心,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广大教师开展广泛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研究,把课程改革建立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以科研带动课程改革,不断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中考考试方案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堂效益。加强全市教研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教育科研经费拨款渠道,努力增加对教育科研的投入。

(六)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抓住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农村县乡(镇)区划调整后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和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积极消除薄弱学校,做好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盘活存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和初中相对集中原则,县(区)每个乡(镇)建好1所中心校,完善村小,撤并乡(镇)中心校附设初中,每个乡(镇)原则上设置1所单设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保障本乡(镇)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就学,大力推进乡(镇)中心校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设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努力扩大住宿学生的比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出的教育场地要作为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调整普通高中,对规模小、质量差的高中予以撤并,将现有的18所普通高中学校调整为10所左右,着力培育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对优质普通高中进行扩建、增容、提质。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高中发展,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为一体,积极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七)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

1.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县(区)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规划、指导与协调能力,把教育事业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保证。要坚持工作责任制度,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全面推进教育法制工作。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的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学校校务公开。依法维护学校、教职工、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抵制、纠正和处理各种侵犯教职工和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3.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注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坚持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严格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以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4.认真搞好教育督导工作。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成立为契机,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规范和制约作用,切实做好“两基”达标后巩固提高的复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检查等工作。

5.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搞好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政型机关。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绩、重大部署和教育先进典型;积极引导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严格安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应急措施,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

评估简报

ALEXA排名 - 位,谷歌对该网站评分为 Page Rank,百度为该网站评分为 Baidu Rank,百度搜索结果前50名关键字约为 - 个,预测该网站每天约有 ~ IP,其中电脑端 ~ IP,移动端 ~ IP。
  • 单位名称 -
  • 单位性质 -
  • 网站备案 -
  • 网站名称 -
  • 网站首页 -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