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地区:上海
更新时间:2016-06-02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51年10月,文革期间被迫停办,1978年11月复校。1985年,在全国率先转制为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7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师范大学签约共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51年10月,文革期间被迫停办,1978年11月复校。1985年,在全国率先转制为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7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师范大学签约共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2013年10月,上海市委批准学院恢复增挂“上海团校”牌子。学院兼具高等学历教育和团队干部培训功能,促进了共青团组织资源与优质高教资源的整合,为团属院校办学探索了新的路径。
学院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展青年相关学科的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上海乃至全国的专、兼职团干部和青少年工作者;承担青年社会建设与公益事业人才的各类培训项目;开展青年与青年工作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市委、市政府青年工作、青少年事务管理和共青团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998、2010年,学院分别荣获上海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院荣获“上海世博工作优秀集体”称号;学院通过教师兴校、学生荣校、特色立校,着力提升文明创建水平,自2001年起连续12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党办院办、教务处、学生处、组织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青少年工作系、社会工作系、管理系、电教网管中心、总务处、公共教学部、成教部、图书馆和培训中心共15个部门。学院设有青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所、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上海青年公共政策与社会舆情调查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同时还是全国团干部上海培训基地、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联合国上海志愿服务发展项目培训基地、世博会志愿者培训市级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5人,其中专兼职教师85人。专兼职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49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合计占81%;博士11人,硕士52人,合计约占74%;双师型教师18人,占21.78%;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55人,占64.8%。2013年,学院在籍学历生总数1062名,其中包括:高职学生794名,本科学生 268名,成高学生537名。
学院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把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学生的规范化体系和共青团广泛的社会网络、实践平台结合起来,不断培育专业特色。通过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密切与中小学、社会机构、基层团组织合作,着力形成“专业、思维、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工作)”1个师范类本科专业,以及“心理咨询”、“社会工作”、“文秘(涉外文秘)”、“证券与期货”等4个高职专业。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现设有“经济管理”、“证券与期货”、“社会工作与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公共关系”等成高专业。
学院确定了“青”字号、多学科、应用性科研工作方向。恢复建立了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引进了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形成了包括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会、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所、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青年学报》在内的科研平台。2002年,学院教师主编、出版了全国首部青年运动史专业志书《上海青年志》,填补了国内青年志书编纂工作的空白。2007年起,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承担年度《上海青年发展报告》、双年度《上海少年儿童发展报告》和《上海社区青少年发展报告》的调研、撰写工作,多份研究报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解放日报》等转载,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学院现占地25亩,教学设施面积约3万平方米,有标准化多媒体教室32间,阶梯教室2间,语音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4间,另有社会工作实训室、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实时模拟证券交易室、影视制作室、形象设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学院拥有一座有80多年历史、以青年命名、可容纳450人的大会堂。整修一新的图书馆藏书18万册,各类报刊杂志300余种,并建有阳光房阅览区、学生学习中心、青年咖啡吧等。学生宿舍可供900名学生住宿,3个餐厅可供1000余人同时用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光纤接入每一间办公室、教室和寝室。
学院是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设有培训中心专业开展团队干部教育培训。近年来,学院从师资、课程、教材、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团校自身建设。学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进团队干部培训的条件。目前,学院拥有多种规格的培训场地,以及具有86个床位、设施比较齐备的住宿条件。学院建立了网上团校与青年学习城,不断丰富团干部培训工作与青年在线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学院开展了专升本自学考试辅导、(助理)社工师考试、PETS英语考试,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学院积极配合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2012年上海青年公益人才学院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发起成立,成为上海共青团培养公益创业、志愿服务和社团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同时成为“联合国上海志愿服务发展计划培训基地”。